当前位置: 首页 >> 榜样力量 >> 学习标兵 >> 正文
《中国青年报》上的红安青年
2023年07月26日 17:05  点击:[]

红安90后“新农人”,红安县博岸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始人陈洋,大家可能听过他的名字,看过他的直播带货,或吃过他卖的红苕干、热干面,作为红安优秀青年代表,7月25日,陈洋登上中国青年报第7版就业创业板块。

“红安苕烤着吃,又香又软有回甘;空气炸锅炸一炸,外酥里嫩还健康……”直播间里,湖北省红安县博岸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陈洋左手端着满满一盘红安苕,右手拿着一包即食红薯干,熟练地向网友介绍产品的成分、口感。

在他身前的红薯地中,摆放着红薯粉、红薯干、新鲜红苕,身后还有两位工人正在田间劳作。这样“原生态”的“带货”方式,引来众多网友纷纷下单。

这是90后大学生村官陈洋回乡创业后摸索出的新路子。

湖北人将红薯称作“苕”,生长于红安县的“红安苕”颇具盛名。每年冬天,是吃烤红薯的好时节,一些大城市的摊点为了招揽生意,商家会在炉子上,把一块“正宗红安苕”的招牌竖得老高。

红安位于北纬31°黄金种植带上,产出的红薯皮薄肉红品质好,被评定为中国红薯类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

在红安农村长大的陈洋,从小就听长辈说起,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先后走出了223名共和国将军,有“将军县”的美誉。红安苕和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齐名,滋养了无数仁人志士,还被称为“英雄苕”。

然而,由于种植技术落后、销路不畅,“将军县”里的“英雄苕”也曾陷入发展困境,红安还一度成为国家首批重点贫困县。

2016年,陈洋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后,由于专业成绩突出,被中国500强企业上汽通用集团录取,成为一名汽车智能制造电气工程师。

大城市的日新月异与家乡的落后贫穷形成明显反差,这刺痛了陈洋的心,家乡父母和那里的山山水水始终萦绕在他心中,“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总得为父老乡亲们做点儿什么”。

恰好赶上县里实施“能人回乡”计划,鼓励返乡青年发展现代农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陈洋觉得“时机已到”。2017年,他辞掉上海的工作回乡创业。

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放弃大城市的好工作,回到农村种田,在父母眼中这意味着“一切归零”,似乎这些年供他读书走出农村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村里的老人听说这一消息,也炸开了锅。老人种了一辈子的地,现在却要靠一个毫无务农经验的年轻人带领他们种地。“凭什么说你能比我们种得更好?”“哪里来的经验?”

但陈洋回乡的决心已定,先考取大学生村官,加大对农户的调研,实实在在地找问题、谋出路。

陈洋开始奔波在田间地头。

下乡走访时,陈洋发现,按照当地的“老传统”,农户每年都会把一部分红苕当种子留用,到第二年再播种。多年复用后,种出来的红安苕品种逐渐退化,品质也大不如前。

此外,村里留下来种苕的农户,大多上了年纪。一部分人因病致贫或不方便外出,让地里的红安苕“卖不出去”。许多老人顶风冒雨,一锄锄刨出来的红安苕,很难卖出好价钱。

通过深度调研和规划,几个月后,陈洋带领自己定点帮扶的38位贫困户,建起100多亩蔬菜大棚,创办了博岸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起初,陈洋试图另辟蹊径,从利润较高的草莓产业入手,做鲜果采摘。不料,年末的一场大雪让第一批草莓全部冻死,损失惨重。

当地团委送来了帮扶措施,给他带来了一股力量,坚定了他的创业信心。

他意识到,种植草莓,搭建大棚和人力投入的成本太高,贫困户根本无法独自承担,还是要立足本土特色,做让村民们“都能参与进来”的事情。

最终,陈洋的目光回到了“红安苕”。他决定,要把红安苕产业做大做好,做成一个真正的“红安品牌”。

为了满足农产品市场的差异化需求,陈洋引入了一些新品种的红薯,并根据品种特性分别制成粉条、薯干或是直接售卖,“把产品进行细分,能更精确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陈洋还利用各类短视频平台广泛宣传,开展直播带货。疫情期间,这些开在大棚里的直播间,为红安苕拓展销路帮了不少忙。

2020年暑期,陈洋的合作社与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商学院、武汉船舶学院等院校建立联系,组建大学生“互联网+农业”课题研究团队,启动了直播带货助农公益行动,让在校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开直播”,既充实了学生的社会实践,也为农产品直播间带来了人气。

以大学生助农直播团队为依托,陈洋还成立了红安县博岸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专属品牌“十农九收”,通过电商平台将红安苕卖到机关食堂、大专院校、12306乘务系统等全国50多个城市,涵盖300余家社区及单位。

此外,合作社还积极对接大型商超和电商,联合推广红安苕品牌。

面对疫情期间物流不畅,红薯因滞留时间过长变质的问题,陈洋提出了新的思路。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区的物流情况提前规划,以免盲目发货导致红薯烂在半路。另一方面,继续延伸红薯的深加工链条,制成薯干、苕粉等不易变质的食品,同时也提高了附加值。

合作社的加工厂房里,一袋袋苕粉被整整齐齐地装进包装袋,浅褐色的苕粉身干条韧,在灯光的照耀下,色泽晶莹透亮。

陈洋介绍,用红安苕为原料做出来的红薯粉条,口感光滑细腻,筋道易熟且久炖不烂,已经成为当地的“明星产品”。

4年间,陈洋的合作社已经从最初的38户,发展到如今近100户社员,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11个农业基地,近300余名村民持续增收,形成了一条“公司+互联网+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特色发展模式。

陈洋先后荣获黄冈市青年五四奖章、红安县“十佳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湖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

2018年8月,红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合作社的38户贫困户也全部脱贫摘帽。农户们竖起大拇指说:“是陈洋让这不起眼的红安苕,变成地里的‘金疙瘩’,带大家过上了好日子。”

在陈洋的短视频账号上,除了发布推介自家农产品的视频,他还常常化身网络“导游”,向全国各地网友推荐红安县的历史名人、风土故事和自然风光。不少网友纷纷留言,“为老乡点赞”“致敬英雄县城”“希望老区的风采被更多人看到”……

一路走来,看到村里的产业兴旺了,农户们的红薯、稻谷全都不愁卖,从前抛荒许久、长满杂草的土地也都重新焕发了生机,陈洋很是欣慰。

“农村真的很需要青年,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注入青年血液。”谈及自己创业的“秘籍”,陈洋认为,青年可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优势,用网络贯通生产、流通、消费的全链条,赋能乡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来源:红安县融媒体中心)

关闭

Baidu
sogou